全文(共2页)
一、农村啃老现象现状
在部分农村地区,中青年啃老现象确实普遍存在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。
考公啃老方面,以中部农村的大学生小王为例,毕业后因就业形势不好选择在家复习考公,几个月不工作全靠父母支持。这种现象并非个例,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将考公视为一条稳定的出路,在备考期间依赖父母提供经济支持。
成家啃老现象也十分突出。山西的宁博职高毕业后进城打工数年仍需父母贴补,结婚时在县城买房、彩礼等 40 万元左右的花销全靠父母负担。如今传统结婚要求房子、车子、彩礼,年轻人工资不高,只能依靠父母扶持,这给一般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。
生活啃老方面,按照传统习俗,结婚后儿女应独立生活,但如今年轻人的开销越来越大,很多人结婚后的收入仍难以支配日常生活开销,不得不啃老。
抚养啃老同样常见。成家立业后,小夫妻因工作和收入原因,将后代交给父母抚养,日常开销也由父母承担。像中部某省的韩飞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,一双儿女由爷爷奶奶照料,日常花销也主要由老人负担。
消费啃老现象更是数不胜数。如今各种新奇的数码产品和娱乐产品层出不穷,很多年轻人收入无法满足消费欲望,只能依靠父母扶持。
这些啃老现象反映了农村中青年在就业、成家、生活等方面面临的困境,也凸显了社会风气、经济压力等多方面的问题。
二、啃老背后的原因
(一)主观因素
消费主义影响下,农村中青年人价值观扭曲,追求高额消费,将父母付出视为理所当然。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冲击下,农村中青年人的消费欲望愈发强烈。他们受到外界的影响,渴望拥有高档的手机、汽车等物品,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。例如,很多农村青年认为买手机只买苹果手机,买车低价的不考虑,必须得开出去能撑面子的。这种高额消费的观念让他们的钱包迅速被掏空,而当他们面临养育子女等责任时,自然就将负担转嫁到了家里老人的肩上。他们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,认为自己要活得好,活得比别人强,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 “美好生活”,就可以不顾及抚养后代、赡养老人等传统家庭责任,从而心安理得地 “啃” 自家的老人。
(二)客观因素
就业压力大,农村青年进城后多从事非固定工作,收入不稳定。据统计,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 7 成以上,导致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,就业选择范围局限性较大。农村青年进城后大多从事非固定工作,如住宿、餐饮、家政服务等三产服务业,占总数的 59.47%。这些工作岗位不稳定,收入也不高。而且在市场调节下,农村富余劳动力的 “人找岗”,与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大企业 “岗选人” 之间,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脱节。例如一家大企业招聘电气自动化、机电一体化、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的技工类人员 57 人,仅 5 人到岗。这充分说明农村青年由于自身素质和技能的限制,很难找到稳定且收入高的工作,从而导致收入不稳定,不得不依赖父母。
购房、彩礼等开支大,成为农村家庭沉重负担。近年来,农村彩礼水涨船高,为了娶媳妇,现在农村在这方面花费越来越大。同时,购房、买车、结婚彩礼等行情不断攀高,以前结婚买县城的房子就行,现在有的还要求到市里买。在苏北沭阳,农村孩子要想到城里上初中,除非成绩在乡镇排名靠前或父母在城里有房子,否则至少要交上万元的借读费等,其中不乏交三四万元的。仅这一项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。如果某个家庭不止一个孩子,这笔钱对一般家庭来说 “真的很沉重”。这些开支让农村家庭不堪重负,年轻人为了结婚成家,只能依靠父母的支持。
经济形势影响,进城就业及创业增收压力增大。受近年经济形势影响,进城就业及创业增收压力增大。农村中青年人进城后,既要养家糊口还要还房贷,一旦出现经济困难,很容易陷入困境。例如东部某省的张龙曾在服装厂打工,几年前回家自己开厂,不到 3 年亏损倒闭,只能重操装修旧业,后又陷入传销骗局,如今意志消沉,常年待业在家啃老。妻子和他离婚后,留下一个上中学的女儿,也只能由爷爷奶奶照料。这种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,经济形势的不稳定让农村中青年在就业和创业方面面临巨大压力,不得不啃老。
三、啃老带来的影响
农村中青年的啃老现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。
首先,啃老极大地加重了父母的负担。父母操劳一生,本应在晚年享受宁静的生活,但却因子女的啃老而不得不继续辛苦劳作。许多农村父母不仅要拿出自己的养老钱贴补儿孙,还要承担起养育孙辈的责任。例如,宁夏西海固的脱贫户白彩霞,儿子成家后在城里打工,收入难以养家,她和老伴只能节衣缩食,按月给*打奶粉钱,一家人只能借新还旧凑合过日子。61 岁的王超,尽管家境相对较好,给儿子在城里全款买了房和车,仍要贴补儿子一家。父母们的养老钱被逐渐消耗,晚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。
其次,啃老现象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。年轻人本应是农村社会的未来与希望,他们肩负着推动农村发展的重任。然而,长期依赖父母生存的年轻人,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责任感,难以在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。他们无心参与农村的经济建设、文化发展等各项事业,使得农村社会的发展缺乏动力。例如,一些年轻人在家待业,不积极寻找工作机会,也不参与农村的创业项目,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。
此外,啃老现象让父母晚年难以安享。父母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,却因为子女的啃老而不得不继续为生活奔波。他们不仅要承担经济上的压力,还要在精神上承受巨大的负担。担心子女的未来,牵挂孙辈的成长,使得他们无法安心享受晚年生活。
最后,年轻人缺乏责任感也影响农村未来。长期啃老的年轻人习惯了依赖父母,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。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,往往选择逃避,而不是积极应对。这种缺乏责任感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家庭,也对整个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。未来的农村需要有责任感、有担当的年轻人来建设,而啃老现象的存在,使得农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四、解决啃老现象的措施
(一)教育引导
教育是解决农村啃老现象的关键一环。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,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。从小学阶段开始,就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、社会实践等活动,让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和自立的重要性。在中学和大学阶段,进一步强化职业规划教育,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,提高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动力。
同时,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。家长要以身作则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,避免过度溺爱孩子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逐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。例如,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,给予他们一定的零花钱管理任务,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。
社会媒体也应发挥积极作用,通过宣传正能量的故事和人物,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。可以制作一些关于农村青年创业成功、自立自强的纪录片或短视频,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,激发年轻人的奋斗精神。
(二)政策扶持
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,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。一方面,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投入,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。例如,发展特色农业、乡村旅游、农村电商等产业,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。据统计,某农村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,带动了当地 2000 多名年轻人就业。
另一方面,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,鼓励年轻人创业。比如,提供创业贷款、减免税收、提供创业培训等。在一些地方,政府为农村青年创业者提供了无息贷款,帮助他们启动创业项目。同时,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农村的交通、通信、水电等条件,为年轻人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。
此外,政府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,开展定向培训和招聘活动,提高农村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力。例如,某县政府与当地一家大型企业合作,开展了针对农村青年的技能培训和招聘活动,有 500 多名年轻人通过培训后成功进入企业工作。
(三)乡风建设
扭转农村不良风气,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至关重要。要通过制定村规民约、开展文明评选活动等方式,引导村民崇德向善,摒弃攀比之风。例如,一些农村制定了 “红白喜事简办” 的村规民约,有效遏制了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的现象。
降低婚姻综合成本也是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。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引导、政策调控等方式,整治高价彩礼。同时,在住房、购车等婚姻条件上加强引导,鼓励年轻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婚姻生活。例如,某县开展了 “抵制高价彩礼,倡导文明新风” 的活动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此外,还可以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,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管理。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,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,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。例如,一些农村成立了文艺队、志愿者服务队等,通过开展文艺演出、志愿服务等活动,营造了良好的乡风氛围。
下页.余下全文
(第1/2页/3600字/72阅)
第页
前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