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年的兴起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,不同形式的拜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,具体如下:
• 先秦时期:已有类似拜年的“朝正”活动,周代每逢新年,诸侯要向周天子“朝正”,即朝贺新年,可视为早期拜年的一种官方形式。
• 南朝时期:亲族间的拜年活动已经盛行,宗懔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“正月一日……长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贺,进椒柏酒,饮桃汤,进屠苏酒”,说明当时正月初一亲族间会相互拜贺。
• 唐代:社交性的拜年活动开始兴起,薛逢的《元日田家》中“相逢但祝新正寿,对景那愁暮景催”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在新年相互祝福的场景。
• 宋代:上层士大夫中盛行用名帖互相投贺代为拜年的习俗,当时叫做“送门状”,也出现了“飞帖”,如果坊邻亲朋太多,难以登门遍访,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。
• 明代: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,春节期间不一定要见面,投递名帖也可表示拜年之意。
• 清代:又增添了“团拜”的形式,清人艺兰生在《侧帽余谭》中说“京师于岁首,例行团拜,以联年谊,以敦乡情”。
(第1/1页/444字/71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