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佳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:
源于汉武帝祭祀“太一神”
- 据《史记·乐书》记载,汉武帝时,“太一神”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。“太一”是主宰宇宙一切的神,司马迁创建“太初历”时,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源于道教的“三元说”
- 道教将正月十五称为“上元节”,七月十五为“中元节”,十月十五为“下元节”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别是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乐,故上元节要燃灯。这一说法在南北朝时期逐渐流行,人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张灯结彩,以祈求天官赐福。
源于佛教的燃灯习俗
- 东汉明帝时,佛教传入中国,明帝提倡佛教。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下令在这一天夜晚,皇宫和寺庙都要点灯敬佛,士族庶民也都挂灯。此后,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为民间盛大的节日。
源于民间的“平吕”传说
- 相传吕后死后,诸吕叛乱,周勃、陈平等人平乱后,拥立刘恒为汉文帝。因为平息诸吕之乱的日子是正月十五,此后每年的这一天,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,与民同乐,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
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,元宵节逐渐形成了赏花灯、猜灯谜、吃元宵等丰富多样的习俗,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元宵节的节日习俗丰富多样,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:
吃元宵
- 元宵也叫“汤圆”“圆子”等,以糯米粉为皮,包裹各种馅料,如豆沙、芝麻、花生、水果等,有团圆甜蜜之意。
赏花灯
- 这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。从正月十四至十六,街头巷尾张灯结彩,花灯样式繁多,有动物灯、人物灯、宫灯等,人们会结伴出游赏灯,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。
猜灯谜
- 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,既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,是元宵节富有特色的娱乐活动。
舞龙舞狮
- 舞龙时,龙身随着龙珠的引导做出各种动作,展现出龙的灵动与威严。舞狮则通过狮子的跳跃、翻滚等动作,寓意驱邪除灾、吉祥如意,为节日增添欢乐与活力。
踩高跷
- 表演者脚踩高跷,身着鲜艳服饰,扮演成各种人物,如孙悟空、唐僧等,在音乐的伴奏下沿街表演,以滑稽的动作和精彩的表演吸引观众。
放烟花
- 元宵节夜晚,人们会燃放烟花,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图案,与花灯交相辉映,营造出欢乐、喜庆的节日氛围。
走百病
- 也叫“烤百病”“散百病”,参与者多为妇女,她们会结伴而行或走墙边,或过桥,或走郊外,目的是驱病除灾,保佑身体健康。
逐鼠
- 旧时人们会在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,还会在屋角撒盐巴,希望老鼠不要啃食蚕具,是养蚕人家为了保护蚕桑而举行的活动。
迎紫姑
-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的厕神。人们在正月十五夜晚迎请紫姑,向她占卜未来蚕桑、农事等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农事顺利的期盼。
(第1/1页/1207字/42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