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全国多地开启 “炙烤模式”,高温天气频频霸屏。走在室外,热浪扑面而来,仿佛置身巨大蒸笼。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,19 日至 22 日,山西南部、河南中北部、山东西部、陕西关中等地日最高气温可达 37℃至 40℃,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最高气温极值 。如此炎热天气,究竟因何而来,又会带来哪些影响,我们该如何应对?下面,就为大家详细介绍。
高温是如何 “炼” 成的
我国气象部门规定,日最高气温达到 35 摄氏度以上即为高温天气 。若高温天持续三天以上,则被称为高温热浪 。高温形成,自然因素是重要推手。最典型的便是副热带高压,在它控制区域,盛行下沉气流。空气下沉压缩增温,且上升运动弱,不易成云致雨,造就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 。
人类活动影响也不容忽视。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增加,全球气候变暖,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上升 。城市化进程加快,城市热岛效应加剧。城市中人工热源增多、绿地减少、下垫面属性改变,致使市区温度明显高于临近郊区 。
高温带来的多重影响
高温对人体健康威胁不小。人体正常体温 36 至 37 摄氏度,在高温环境下,散热困难,体温调节功能受限,易热量积蓄引发中暑 。中暑按症状与程度,分为热虚脱(最轻度、常见)、热辐射(长期高温工作,下肢血管扩张、血液淤积致昏倒)、日射病(长时间暴晒,排汗功能障碍) 。
高温还会诱发心、脑血管疾病。对于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,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环境,人体排汗抑制,体内蓄热增加,心肌耗氧量上升,心血管紧张。同时,闷热使血管扩张、血液黏稠度增加,易引发脑出血、脑梗死、心肌梗死等,严重可致死亡 。此外,夏季闷热时,还易出现热伤风、腹泻和皮肤过敏等疾病 。
在生活方面,高温会降低工作效率,让人易疲劳、烦躁和发怒,各类事故相对增多,甚至犯罪率也可能上升 。农业生产也深受其害,持续高温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温热害,使灌浆后期早稻 “高温*熟”,籽粒不饱满、粒重下降;脐橙、柑橘等水果幼果脱落严重,影响农业产量 。
防暑降温,这些妙招快收藏
面对高温,防暑降温刻不容缓。穿衣选择易吸汗、宽松透气衣物,勤洗勤换 。饮食上,适量饮用淡盐水、开水、凉茶、绿豆汤等,不可贪食冷饮;饮食宜清淡,不吃剩菜剩饭 。起居方面,适当增加午休,保证睡眠时间;浑身大汗时不冲冷水澡,电扇不直吹身体太久,进出空调房注意适应温差 。
出行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,尤其是 10 - 16 时,不在烈日下运动。外出做好防护,打遮阳伞、穿浅色衣,带上充足水和防暑药品 。同时,要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,合理安排户外时间 。
除了身体防暑,心理也要 “降温”。高温易引发 “情绪中暑”(夏季情感障碍),约 10% 的人在气温超 35 摄氏度、日照超 12 小时、湿度高于 80% 时,会出现情绪、心境和行为异常 。对此,可通过调整作息、静心养神(如冥想、听轻音乐)、情绪管理(建立 “情绪回收站”,运动、倾诉宣泄负面情绪)、适度运动(清晨或傍晚散步、游泳等轻度运动,控制时长和强度)等方式预防 。
高温天气虽让人不适,但只要了解其成因、影响,掌握正确防暑降温方法,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,都能更好应对,安然度过炎炎夏日。
(第1/1页/1358字/17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