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经》里有一句话: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
玄妙就在这颠倒间,越是想快就容易跌倒,越是想得到,就越得不到。
《论语》中说“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
真正聪明的作法往往是反着来的,贪多,贪快,反而会“不达”。
“少”和“慢”里才藏有真正的大智慧。
少,专注的力量
庄子在《达生》篇里讲了一个驼背老人粘蝉的故事:
孔子和弟子们在一片树林里休息。看到一位驼背的老人,手里拿着根竹竿在粘蝉。
这位老人简直神了,只要一出手就能粘中一只。
孔子就好奇地问老人:“老人家你这捕蝉的本事也太大了,其中有什么窍门吗?”
老人说:我哪有什么窍门啊。我就是每天练习在竹竿顶放小球而已。开始是放两个小球能不掉,然后就加到三个球不掉,这时捕蝉能十拿九稳了。后来就可以放到五个球不掉,这样捕蝉就和探囊取物一样容易了。
老人接着说:我现在站在树下,身体就和木桩一样,手臂举着竿子,就和老树的枯枝一样。什么事都分散不了我的注意力,我的眼中只有蝉翼,这样粘蝉还不手到擒来吗?
孔子听完不由感叹道:原来心神专一才能出神技呀。
驼背老人技艺出众,关键就是掌握了少的智慧。他专注于训练粘蝉技能,减少干扰,眼中只有蝉翼;他减少了感官刺激,让自己形若槁木;他还减少了欲望,"吾不反不侧,不以万物易蜩之翼",排除掉一切与捕蝉无关的杂念。
正因为专注所以才能成功。
有一个词叫做机会陷阱,意思是说什么机会都想尝试的人,是愚蠢的,就会掉入机会陷阱中。
这个时代遍地是机会,但你并不需要抓住每个机会,你只需要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,像驼背老人一样专注,踏踏实实的向上,维持住自己的优势,那么就一定能够胜出。
行路若挑水,你挑少点,反而走得稳,看得清脚下的路。
慢,大巧若拙
《道德经·第四十五章》上说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”。
意思是说:最正直的人外表反而是委曲随和的;真正聪明的人,从不爱显露自己,看起来是很笨拙的;能言善辩的人发言反而持重,不漏锋芒。
*认为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够在为人处世上游刃有余、置危险于身外。
李可染曾回忆他的老师齐百石,说先生晚年作画,经常是把纸叠了又叠,前后打量斟酌半天,甚至还会用竹尺反复测量,经常一笔都要停顿半日。
他不解,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,老师说:“笔快易失神,心慢方得真。“
看似笨拙的严谨,就是为了摒除干扰,让心静下来,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。
荀子说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” 人生没有真正的捷径,那些妄图走捷径的人,往往在半路就迷失了方向。
毕淑敏在《星光下的灵魂》中说: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。太阳一点点升起,一点点落下。花一朵朵开,一瓣瓣地落下。稻谷成熟,都慢得很。一个孩子要长大是很慢的。一个人睡觉,也是很慢的,从日落到日出,人才能休息过来。
慢下来,才能更好地沉淀自己,积累力量,酝酿出醇香的美酒,绽放出最美的花朵。
真正聪明的人,不必着急,就像种子在地下默默扎根,破土而出后,才能以惊人的速度生长。
祝福我们。
(第1/1页/1304字/14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