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内容]:全文(共2页)
01 战
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世界,但人们却低估了“战争”定义的广度和深度。其广度在于,战争并非只会以“军事对抗”的形式体现出来,而是有多种展开形式:用尽手段在中文互联网上不断传播虚假信息和煽动性内容,不仅是一群无聊之人的口水仗,而是真实的舆论战和认知战。在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设置障碍,在关税上无度提升以保护本国利益,是对他国利益进行的无硝烟轰炸。这些更加隐蔽的战争,远比人们想象得更多,其所造成的损失和代价甚至比军事对抗更大,却被很多人忽视了。其深度则在于,一场战争——无论它是否发生在中国的领土或领海,都会将人们割裂为不同的阵营。“XXX必胜”之类的争论不是空穴来风,更是同一国家内部人群之间意识形态层面的严肃对抗。
02 熬
在紧缩的经济环境之下,人们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。虽然思绪万千,主观能动性却无法发挥。“熬”这个词看似带有很明显的情绪和感情色彩,但亲身经历过的人会明白,附着在“熬”身上的感情色彩,只在熬这个过程的上半段有效——不甘,气愤,痛苦等等的情绪都只能维持一半的时间。而到了下半段,所有的情绪和情感都消退,熬只能剩下机械的熬,被榨干了情感和情绪的熬。所有在生活面前的成功者,都必须经历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。无法走出这个过程,就只能迷失在无数情感和情绪碎片所构成的茧房之中。
03 底线思维
通常只有在底线真正到来的情况下,人们才会考虑底线问题。这是认知中的陷阱,也是生活中的悖论。创业者通常会对底线有更多的思考,原因无非总是时刻面对着企业生死考验的威胁——但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,并不太需要有这种担心。如何在底线情况到来之前修炼出自己的底线思维,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。没有底线思维的人,甚至无法称之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,更像是在培养皿中生长和繁殖的某种柔嫩真菌。扩大到一个经济体、一个国家、一个涉及到无数人根本利益的集合体,底线就更显得重要了。
04 立场
过去几十年,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大发展时期。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决定了,普通中国人在漫长的时间里根本不需要考虑任何立场问题。全世界曾经有的是发展空间,办工厂,开饭店,北漂当白领,出国开超市,绝大多数人面对的都是跑马圈地一样的人生旷野和发展机遇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立场”这个词身上的对抗性气场,反而会给所有的个人事业和企业生意蒙上一层阴影,增添不确定性,最终对人们的发展形成阻力。但如今全球政治经济局面已经发生巨变,中国之外有太多人在讲立场,他们讲人种,讲肤色,讲国界,讲家族,讲种姓,讲行会,讲圈子。在满世界的立场面前,中国人自己的立场也在再次形成的过程中。而那些要求中国人放弃立场、摒弃立场的人,是从何立场出发的,值得人们更多思考。
05 子夜
历史从来不会机械重复,但也总有规律可循。上世纪30年代之前,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历了迅速的发展壮大。而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,就必须直面来自海外资本的扼杀与掠夺,也必须面对来自国内根深蒂固的社会局限。一幕幕悲剧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上演,演员们却并不知道自己身处子夜时分,也不知道这无边的黑暗之中,究竟是谁在繁荣的深处悄然谋局。百年之后,又一群大大小小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崛起,他们走过朝气的早晨和上午,感受忙碌的午后与傍晚,体会夜晚的欲望与迷离,最终,他们再次来到那个前人曾经死去的子夜。
06 围城
围城之内,人们受限于墙壁,也必然会将所有的失败归结于墙壁,也必然会试图推倒这些墙壁。相信墙壁之外是更多的可能性,是人性的必然。但对于围城之外的恶,却并非每个墙内人都有机会见识得到。围城内外本是一个
下页.余下全文
(第1/2页/2711字/113阅)
第页
前往